
(音夷。《别录》上品)【释名】鳀鱼音题。鰋鱼音偃。鲇鱼[时珍曰]:鱼额平夷低偃,其涎粘滑。鮧,夷也。鰋,偃也。鲇,粘也。古曰鰋,今曰鲇;北人曰鰋,南人曰鲇。
【集解】弘景曰:鳀,即鲇也。又有鳠,似鳀而大。,似鳀而色黄。人鱼,似鲇而有四足。
保升曰:口腹俱大者,名鳠;背青口小者,名鲇;口小背黄腹白者,名。
时珍曰:二说俱欠详核。鲇乃无鳞之鱼,大首偃额,大口大腹,身鳢尾,有齿有胃有须。生流水者,色青白;生止水者,色青黄。大者亦至三四十斤,俱是大口大腹,并无口小者。鳠即今之鮰鱼,似鲇而口在颔下,尾有歧,南人方音转为也。今厘正之。凡食鲇、,先割翅下悬之,则涎自流尽,不粘滑也。
肉
【气味】甘,温,无毒。
诜曰:无鳞,有毒,勿多食。
颂曰:寒而有毒,非佳品也。赤目、赤须、无腮者,并杀人。不可合牛肝食,令人患风多噎。不可合野猪肉食,令人吐泻。
弘景曰:不可合鹿肉食,令人筋甲缩。
时珍曰:反荆芥。
【主治】百病。《别录》作臛,补人。(弘景)疗水肿,利小便。(苏恭)治口眼斜,活鲇切尾尖,朝吻贴之即正。又五痔下血肛痛,同葱煮食之。(时珍)
【附方】新一。身面白驳鲇鱼(半斤)一头,去肠,以粳饭、盐、椒如常作鲊,以荷叶作三包系之。更以荷叶重包,令臭烂。先以布拭赤,乃炙鲜包,乘热熨,令汗出。以绵衣包之,勿令见风,以瘥为度。《总录》。
涎
【主治】三消渴疾,和黄连末为丸,乌梅汤每服五七丸,日三服,效。(苏颂)
目
【主治】刺伤中水作痛,烧灰涂之(思邈)。
肝
【主治】骨鲠(时珍)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骨鲠在喉:栗子肉上皮半两(研末),乳香、鲇鱼肝各一分,同捣,丸梧子大。以绵裹一丸,水润,外留绵线吞下,钓出。《总录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