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内容简介
(音毛。《纲目》)【释名】犣牛(音鬣。《尔雅》)、犏牛音偏。时珍曰:牦与旄同。或作毛。《后汉书》云:冉䮾夷出牦牛,一名犣牛,重千斤,毛可为旄。观此则旄牛之名,盖取诸此。颜师古云:牦牛即犏牛也。而叶盛《水东日记》云:毛牛与封牛合,则生犏牛。亦类毛牛,偏气使然,故谓之犏。然则犏又毛之遗种耶?
【集解】时珍曰:牦牛出甘肃临洮,及西南徼外,野牛也,人多畜养之。状如水牛,体长多力,能载重,迅行如飞,性至粗梗。髀、膝、尾、背、胡下皆有黑毛,长尺许。其尾最长,大如斗,亦自爱护,草木钩之,则止而不动。古人取为旌旄,今人以为缨帽。毛杂白色者,以茜染红色。《山海经》云:潘侯之山有旄牛,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。即此也。其肉味美,故《吕氏春秋》云:肉之美者,牦、象之肉也。
喉靥
【主治】项下瘿气(时珍)。
【发明】时珍曰:牦牛,古方未见用者。近世臞仙寿域方载治瘿气方,用其喉靥亦因类之义也。其方用犏牛喉脆骨二寸许一节,连两边扇动脆骨取之,或煮或烧,仰卧顿服。仍取巧舌(即靥子也),嚼烂噙之,食顷乃咽。病患容貌必瘦减,而瘿自内消矣。不过二服即愈,云神妙无比也。
相关内容
《牦牛》由作者于 2023-06-08 创建并上传,古汉语-故事刊提供网络空间。如发现该作品上传人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