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《别录》下品)【释名】【集解】恭曰:由跋是虎掌新根,大于半夏一二倍,四畔未有子牙,其宿根即虎掌也。
藏器曰:由跋生林下,苗高一、二尺,似 ,根如鸡卵。
保升曰:春抽一茎,茎端有八、九叶,根圆扁而肉白。
时珍曰:此即天南星之小者,其气未足,不堪服食,故医方罕用,惟重八、九钱至一两余者,气足乃佳。正如附子之侧子,不如附子之义也。
【正误】弘景曰:由跋本出始兴,今人亦种之。状如乌 而布地,花紫色,根似附子。
苦酒摩涂肿,亦效。
恭曰:陶氏所说,乃鸢尾根,即鸢头也。又言虎掌似半夏,是以鸢尾为由跋,以由跋为半夏,非惟不识半夏,亦不识鸢尾与由跋也。今南人犹以由跋为半夏。
时珍曰:陈延之《短剧方》,亦以东海鸢头为由跋,则其讹误久矣。
【气味】辛、苦,温,有毒。
【主治】毒肿结热(《别录》)。
草部第十七卷
草之六
(宋《开宝》)【释名】 头(《开宝》)、鬼芋(《图经》)、鬼头。
【集解】志曰: 头出吴、蜀。叶似由跋、半夏,根大如碗,生阴地,雨滴叶下生子。
又有斑杖,苗相似,至秋有花直出,生赤子,根如 头,毒猛不堪食。虎杖亦名斑杖,与此不同。
颂曰:江南吴中出白 ,亦曰鬼芋,生平泽极多。人采以为天南星,了不可辨,市中所收往往是此。但南星肌细腻,而 茎斑花紫,南星茎无斑,花黄,为异尔。
时珍曰: 出蜀中,施州亦有之,呼为鬼头,闽中人亦种之。宜树阴下掘坑积粪,春时生苗,至五月移之。长一、二尺,与南星苗相似,但多斑点,宿根亦自生苗。
其滴露之说,盖不然。经二年者,根大如碗及芋魁,其外理白,味亦麻人。秋后采根,须净擦,或捣成片段,以酽灰汁煮十余沸,以水淘洗,换水更煮五六遍,即成冻子,切片,以苦酒五味淹食,不以灰汁则不成也。切作细丝,沸汤苗似半夏,杨慎《丹铅录》言 酱即此者,皆误也。王祯《农书》云:救荒之法,山有粉葛、、橡栗之利,则此物亦有益于民者也。其斑杖,即天南星之类有斑者。
根
【气味】辛,寒,有毒。
李廷飞曰:性冷,甚不益人,冷气人少食之。生则戟人喉出血。
【主治】痈肿风毒,摩敷肿上。捣碎,以灰汁煮成饼,五味调食,主消渴【发明】机曰:按《三元延寿书》云:有人患瘵,百物不忌,见邻家修 ,求食之美,遂【附录】菩萨草(宋《图经》) 颂曰:生江浙州郡。凌冬不凋,秋冬有花直出,赤子如头。冬月采根用,味苦,无毒。主中诸毒食毒,酒研服之。又诸虫伤,捣汁饮,并敷之。
妇人妊娠咳嗽,捣筛蜜丸服效。